close

  粵講粵俗
  □顏志圖(粵語講古傳承人)
  惠如樓將重現廣州,各位老友記在今年中秋,有望買到“惠如樓”嘜頭的月餅,而茶樓原址重開,相信不遠。講到此處,講古佬不由得回味起當年“如”字號縱橫羊城食林的風光時代,而其發家故事更是耐人尋味。
  惠如樓的歷史可追溯到清代光緒年,據講因為這樣,它的門匾尤為特別。一般商鋪門匾為求吉利、顯眼,通常是紅色做底,但惠如樓的卻是黑色做底。原因是它開業那年1875年適逢同治駕崩,全國服喪,喜慶的紅色不能用,就用了黑色。從前在惠如樓茶樓門口,還掛有這麼一副對聯:“惠己惠人,素持公道;如親如故,長暖客情。”上下聯首字,拼成的就是“惠如”二字。“惠如”源自其創始人陳惠如,他是經營小食肆起家的。
  最初啟市的惠如樓,不過是間茶居,後來轉為高級一些的茶樓。茶樓真正做旺,是在二十世紀的三十年代。當時的老闆將茶樓從主推茶茗轉而主推點心,打出“星期美點”的噱頭賣點。也就是,點心口味不斷更新,每一個星期品種大換血一次。除此之外,還大打“名廚牌”,每星期在茶樓門口張貼告白:“本星期美點由某某某名師主政”。姑且勿論味道如何,就是這般不斷為食客製造期待、創造新鮮感,已經夠吸引人了。就這樣,惠如樓憑藉多元化的消費選擇及獨特而優質的點心出品,在當時激烈的茶樓競爭中脫穎而出,生意標升,成為一時的行業標桿。當年諸如東如、南如、五如、九如等等的茶樓,便是慕其名而生的了。加上惠如本身,廣州的“如”字號曾一度多達十三間,還不是“如”的天下?
  然而,在老廣州口中的惠如樓竟因為一個賊仔而出名,說來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。話說,有一年除夕,老闆陳惠如在這天突然收到自南洋寄來的二百銀元,署名“林大貴”。陳惠如在南洋並無親友,因而百思不得其解。奇怪的是,自此年年除夕,都收到這“林大貴”寄來的二百銀元。無功不受祿,事出蹺蹊,陳惠如把錢退回,並附信要對方說明原委。不久,那神秘人回信了,說“林大貴”非真名,乃“淋大櫃”的諧音。陳惠如這才記起一件往事。
  八年前一個深夜,惠如樓的伙計起床為第二日的早茶市打點之時,發現一個賊人藏身大櫥櫃之中。伙計當下包圍大櫃喊打喊殺,賊仔被嚇得不敢出來。有人心生一計,提來一大銅煲滾水,準備滾水淋大櫃逼其出來。陳惠如聞聲趕來及時喝止,屏退各人之後,好言安撫賊人,請其出來,只見卻是個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後生仔。細問之下,得知後生因鄉下災荒,到省城投親不遇又錢銀耗盡,饑餓難忍才入來意欲偷食。陳惠如憐其苦況,就此開導一番,並贈五個銀元救助。後來,後生到南洋謀生,漸富裕起來,深感陳惠如相救之恩,故借“淋大櫃”之名年年寄錢報答。相傳,事情傳開,人人贊陳惠如宅心仁厚,惠如樓生意也就旺起來啦。
  前者是事實,後者是傳聞,但相信大多數人會更喜歡後者,因為後者有血有肉。所以,廣州人割捨不了老字號,除了出品,還因為背後的人情味。
  逢周六齣版  (原標題:惠如樓:不舍老字號,皆因人情味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z89xzhwv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